中央紅軍長征到達貴州時,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在遵義戰(zhàn)役中英勇犧牲,年僅27歲。他的墳墓坐落于遵義南麓鳳凰山上的紅軍烈士陵園,這座山現(xiàn)在被老百姓稱為“紅軍山”。
鄧萍,1908年生于四川富順縣,1926年底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,在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,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;1927年秋被派到國民黨軍湖南獨立第五師第一團(團長為彭德懷)從事兵運工作,在該團秘密組織成立中共黨支部和團委并擔任書記;大革命失敗后,1928年7月參與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后,參加創(chuàng)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。
中央蘇區(qū)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敗后,鄧萍參加長征,帶領所屬部隊,掩護中共中央機關突圍。
遵義會議后,由于敵情的變化,黨中央決定,中央紅軍北渡長江,同紅四方面軍會合。1935年1月19日,中央紅軍從遵義等地出發(fā),鄧萍同彭德懷等一同指揮紅三軍團在土城地區(qū),與國民黨川軍作戰(zhàn)。1月29日,中央紅軍一渡赤水,隨后在云南扎西地區(qū)整編,紅三軍團取消師的建制,部隊縮編為4個團,歸軍團直轄。2月18日至21日,中央紅軍二渡赤水,紅三軍團向桐梓急進。25日,彭德懷和鄧萍趕到了婁山關腳下,當即確定戰(zhàn)斗部署。
鄧萍在戰(zhàn)爭中養(yǎng)成了一種指揮習慣:他要看到每個作戰(zhàn)方案怎樣由紅軍戰(zhàn)士變?yōu)楝F(xiàn)實;他要在陣地上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解決問題,時時刻刻和沖鋒陷陣的戰(zhàn)士們在一起。在遵義戰(zhàn)役中,他不顧身邊同志們的勸阻,一直在彈如疾雨的陣地上指揮戰(zhàn)斗。當晚,紅三軍團拿下了婁山關制高點。26日,紅三軍團在婁山關與敵軍激戰(zhàn)整天,將敵擊潰后乘勝向遵義追擊。
27日傍晚,鄧萍同志來到遵義老城北門外前沿,與紅十一團政委張愛萍等觀察敵情,以選擇合適的突破點。他們隱蔽在一個小土墩下的草叢中,邊察看前沿地形,邊交流對敵情的判斷和下一步的打算。突然,鄧萍被一顆流彈擊中頭部,還沒來得及說完要說的話就犧牲了,他一頭栽到張愛萍的右臂上,熱血染透了張愛萍的衣襟。
鄧萍不幸犧牲的消息傳到軍團指揮部,彭德懷十分悲痛,他流著眼淚向部隊下達了攻城命令:“拿下遵義城,為參謀長報仇!”紅軍攻下遵義后,張愛萍揮筆寫下一首挽詩:“長夜沉沉何時旦,黃埔習武濟國端。北伐討賊冒彈雨,平江起義助烽焰。‘圍剿’粉碎苦運籌,長征轉戰(zhàn)肩重擔。遵義城下灑熱血,三軍征途哭奇男。”這首詩不僅高度概括了鄧萍的一生,更情真意切地抒發(fā)了痛失戰(zhàn)友的悲慟之情。
鄧萍犧牲了,他把短暫的27年全部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(yè),他的名字深深鐫刻在遵義人民的心中。新中國成立后,當?shù)卣诶习傩盏膸椭?,將鄧萍和犧牲在遵義的其他紅軍烈士的遺骸遷葬在鳳凰山上,張愛萍為鄧萍題寫了墓碑。
2009年9月,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,鄧萍被評為“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。(來源:學習強國)